此刻,陽光融融,正是學校元旦游園。孩子們的身影在走廊上奔跑,灑落一串串歡聲笑語,校園洋溢著無限的快樂。此情此景,讓我清楚地感受到新年即將來臨。2024的最后一個工作日,我想回顧一下本年度公眾號工作。2024年度,“原創生活作文”每天推送一篇優秀生活作文,從未間斷。我們收到的來稿,質量在不斷提高,數量也在不斷增加。關注人數持續增多,公眾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越來越多的老師、家長和學生。目前關注人數已超3萬6千人,對于我們這樣一個純公益的平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受眾群。這一年,公眾號的突破在于,除了推送優秀案例,我們嘗試將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學生習作推送出來,供讀者討論、評析。這些不那么“完美”的習作,因為有一定的典型性,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項工作還在嘗試階段,我們將繼續推進。我們不敢與葉圣陶先生的“文章病院”專欄相比,但若在閱讀推送作文的過程中,把文后幾位老師的點評也仔細讀一讀,那收獲一定是不小的。我們的作文點評團隊也在不斷擴大,除了朱建人老師(莊稼人),每日點評還有嘉興教育學院朱玲娟老師(涓涓細流)、熱情家長徐雯老師(知心)的友情加入。多角度地欣賞孩子的作文,能讓我們立體化地看到作文與生活、作文與做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正是生活作文希望達到的目的所在。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文章的品評者,真心希望大家可以在讀完推送的文章之后,留下自己的感悟與見解。若能堅持帶著品讀賞析他人的文章的心向來閱讀公眾號中的學生作文,一定會在文章的鑒賞與寫作方面有超乎常人的長進。就如古人所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我們希望公眾號真正成為一個可供讀者感知,學習,認識“生活作文”理念的平臺,使公眾號能在推動作文理念轉變,作文教學改革中發揮更廣泛的作用。延續公眾號寒暑假主題征文慣例,“聊聊課間十分鐘”征文自1月25日開啟,至3月10日截稿,擇優推送24篇優秀來稿。“曬曬我的研學收獲”主題征文自6月18日開啟,至9月10日截稿,擇優推送22篇優秀來稿。寒假“聊聊課間十分鐘”征稿,是因為有關課間10分鐘的討論頻頻在各大教育媒體中出現,“消失的課間十分鐘”“安靜的課間十分鐘”等說法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成了一大熱點。歡聲笑語的課間閑暇生活是校園一道不可取代的風景線,也是孩子、家長、老師的期盼。我們以“聊聊課間十分鐘”為主題征文,邀請全國的孩子們以文字給課間生活留個小影。雖然也有“吐糟”,但大部分投稿讓我們看到了學生課間10分鐘活潑成長的樣子。暑期征文“曬曬我的研學收獲”反映出的問題在于投稿者似乎不太能準確把握“研學”這個概念,導致不少以“我的研學收獲”為主題的投稿實際并不符合主題,無法用稿。研學不是到此一游,“旅行+學習”的模式,應當是以旅游為載體,在游的過程中有考察的安排,有“游”的體驗,更有“研”的探究與“學”的收獲。也就是說,研學應當是以“研”為導向去探究和學習的方式,它更需要大家靜下心來做一些探索,強調的是研究,注重培養科學探索精神。帶著這樣的一種目的,才是“研”途皆收獲,“學”中悟成長。“研學”不是說說而已,而應從概念走向實踐。以智慧和勇氣照亮前行的道路,向著無界山海,追日逐月。“我讀”征文持續推進中,每季度一期,現為短信驗證碼接口第二十五期。我們對“我讀”專題征文的定位在于,讀而有思,思而記錄。這個主題佳作頻出,但投稿數量少。我們很期待這個專題的投稿能多一點再多一點。我們倡導的讀書,不是單純閱讀,而是讀而獨立思考。既然是思考,及時動筆記錄思考所得就非常重要,因為只有通過寫作,我們才可以把通過獨立思考得來的收獲整理清楚,變成我們自己的一部分。這種記錄本身就是一種思考,這一寫的過程對年輕、年幼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讀書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我們讀書不是為了收集別人的觀點,而是以自己的見解為基礎,把書中讀到的兼收并蓄,融入自己的思想中。陶行知先生有一首小詩:“用書如用刀,不快自須磨,呆磨不切菜,何以見婆婆。”說的就是讀而為用這個道理。此外,“原創生活作文”公眾號也為朱建人老師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跟隨生活來寫作》提供了大量優秀的例文。而2024年末,這一整套書經過兩年的精心編寫與打磨,集齊三年級到九年級,終于全部出版了。這可以說是公眾號功能的擴展和延伸,能讓更多的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消解對作文的恐懼心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狀況,以摹學的方式有差異地進行寫作。AI時代,是什么讓人無可取代?我想,那應該是人作為獨立的個體,所具備的獨一無二的思想。我們存在于這顆星球,是為了找到自己、確認自己、喜歡這不完美卻獨一無二的自己。用你手中的筆去記錄吧,記錄下這生活的美好,或者不美好。元啟新程,旦愿美好。祝愿“原創生活作文”公眾號的讀者們,新年新進步,新年新收獲。成長,永無止境……